写在保研之后
date
Oct 3, 2021
slug
after-recommendation
status
Published
tags
碎碎念
summary
今天是2021年10月3日,距离保研结束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去向也最终尘埃落定了,未来三年半将要继续在哈尔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突然发现一晃大学四年的本科生活也已经接近尾声,而我也已然在哈尔滨度过了三个春秋。
type
Post
今天是2021年10月3日,距离保研结束已经过去了好几天,去向也最终尘埃落定了,未来三年半将要继续在哈尔滨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突然发现一晃大学四年的本科生活也已经接近尾声,而我也已然在哈尔滨度过了三个春秋。
三年前
高中
现在想想高中时候的事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了,还记得中考后的我一个很高的成绩(大概是全市五十多名左右的样子)从一所很普通很普通的中学一骑绝尘考入到了全市最好的高中的实验班,那时可能是第一次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一个大概的预估,大概是第一次觉得自己有可能以后考到一所很不错的985高校。
那个暑假我很开心,或者可以用意气风发来形容。
因为有亲戚在南京,加上自己一直对南方都很向往,所以那个暑假特意去了南京待了二十多天,也顺路去了杭州上海。
印象里南大校园很好看,有法式梧桐,北大楼门口有草坪后面就是紫峰大厦,浙大校园离西湖很近,上交的建筑风格我好喜欢,复旦同济门口就是五角场。
可能就是那时这几所高校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觉得自己可能考不上清北,但是这几所学校还是可以努努力奋斗一下的。
进入高中期间的学习虽然比起初中压力大了不少,不过好在前两年成绩也比较稳定,只是稳定在班级中游罢了。
记得高三那年冬天因为压力太大曾经每天特别压抑,状态十分不好而且成绩也出现了较大波动,后来春天开学之后刚哥特意把我调到了讲台下面第0排的位置,也非常感谢最后的那个阶段身边的战友高宝还有王妍的陪伴,后来自己的心态还有状态也都逐渐调整了回来。
高考
高考的记忆仅剩自己最后也没敢写在作文里的“幸存者偏差”,理综考场上半个小时没做出来的电磁场大题,和648分压线进工大计算机的高考成绩。
记得当初高考前出分之前的忐忑紧张,以及看到648出现在眼前时,心里对于没有发挥好的一点点失落,以及好在没有考砸了的欣慰,嘴上说着,“嗯这个成绩正常发挥嘛,应该能去武大了”。
但我知道当时自己心里对于这个成绩是不满意的。
6月23号那天看到一个个春风满面的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同学,我一直有点不舒服,我不知道是什么情绪,可能是羡慕,也可能是眼红,也可能是对自己的懊悔,也可能是对于环境的埋怨,我不知道。
好在那时已经明确了自己一定要学计算机,不光是看到就业前景,更主要的是高中备考期间看了很多比如陆奇、雷军的成长历程,觉得对比起其他传统工科,计算机这门学科学的都是最新的技术,而且这项技术也在真真切切让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能有机会成为无数工程师的一员,为某个项目添砖加瓦,自己也在为改变世界做出一点点力。
唯一的一个好消息可能是那天发现自己的成绩刚好可以压线进工大计算机。
还记得那个假期启程去哈尔滨前,爸爸在饭桌上语重心长地和我讲大学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保研保出来,或者也可以继续留在那里深造工作的时候再出来。
原本心心念念想去南方上大学,最后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祖国的最北方。
大一
刚上大学懵懵懂懂,发现自己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为0,然而身边已经有很多早就打了很多年OI竞赛的同学,自己想要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只能成天抱着一本C语言教材啃,结果忽视了微积分和线代,一场期中考试就被狠狠地教育了一通,为了不挂科后面就转而闷头学数学,想着万一以后考研这些都是考研要考的,好好学准没问题。嗯对,当时就没怎么想过太多保研的事情,觉得万一保不上就考研考出去。
结果后来期末数学成绩争气了一把都考到了90+,然后C语言也考到了90+,好像两者都考得还不错,也好像总成绩排名似乎也还凑乎,似乎如果继续保持后续还有希望保研。
当时突然觉得如果能顺便能将绩点也考高的话可能能多一条路,也不是不可以。然后就阴差阳错地加入了卷学分绩争保研的队伍中来了。
大二
大二那年是我最开心的一年。
那年从二校区搬到了一校区,新组了6人寝室,舍友们都很有趣,虽然白天可能各自都不在寝室晚上十点多都陆续回了寝室大家一起开心地唠嗑。
那年学校开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这些很难又很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记得当时学得很吃力,尤其是计算机系统那一门课和《CSAPP》那一本很厚很难啃的教材,每天听着老师飞速念着根本听不大懂的PPT,周末在寝室借着一盏微弱的灯光去一点点地读那本教材,然后一点点去扣那些当时看来很难很难的课程实验,每周仅仅依靠着约定周五周六晚上学习完玩一两个小时来调剂一下。
整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很快乐,当后来期末复习,自己学到多级页表时,学到多级存储换入换出时,我现在仍然记得19年的圣诞节,自己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将CSAPP那本书的某些知识前后连通起来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计算机系统设计特别精妙,那天晚上,路上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除了三三两两过节的同学们,还有一个一脸傻笑着小跑回寝室的男孩子。
当然最后一整年的成绩也都不错,那时自己也意识到了大二结束之后,读研就业出国便已经成为了三条不怎么相交的路线,也在那时觉得自己还是要走保研这条路,就业的事情等硕士再做打算。
如今再去想想为什么大二的时候最开心,可能是因为大二不像大一那样懵懂,而是已经了解了一些大学中学习规律和特点,从而能更好地分配自己的精力,大二也不像大三那样突然感觉自己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突然一下子就要去考虑未来升学、就业等等的一系列未知的事情,去不断衡量每一种选择的利与弊,去不停地考量自己究竟适合哪一条路。大二那年的我心里只有那几门很难但是很有意思的专业课,那几位讲课很棒很棒的老师,那个不算特别高也一点都不低的绩点,每天晚上回宿舍后那几位很合得来的舍友,每周末结束一天的学习后从教学楼小跑回来彻底放松的的那些晚上。
2021
2021的关键词是焦虑与迷茫
2021年的开始便是灰色的,还记得大三刚开始使信心满满地选择了学校里面最难也是最卷的自然语言处理方向,结果经历了半年的摧残,让我成功地对nlp还有深度学习从好奇到乏味甚至到排斥,最终这门课也给了我一个刚上80的成绩对我的态度还以颜色。
印象中那个寒假很冷很漫长。
那个寒假应该是自己第一次确定一定一定要争取保研,并且保证万无一失。
保本校还是外校?继续做NLP方向还是换方向?换方向是该换什么方向?以后是做科研还是去企业?去做算法还是开发?研究生是否要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后工作能否找到对口的岗位的工作?
那个寒假里这些问题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那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去了解学校里各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去了解互联网公司岗位招聘情况以及学长学姐们的就业的情况。
要不要继续做自然语言处理方向?
首先第一个问题,要不要继续做nlp方向的研究?一来自己实在是对机器学习还有深度学习那一套并不感兴趣,还有大三上半年的学习让我感觉自己并不适合继续做机器学习之类的东西,首先情感上我自己就有点排斥这种类似黑箱一样的技术,炼丹一样的训练过程,我更喜欢传统的CS的技术,比如像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优美精巧的算法,整个算法流程的每一步都是可以追溯的,而不是像自己去训练简单的机器学习模型并不知道内部拟合过程而且也无法对实验结果达不到预期做出解释。其次,我想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机器学习工程师应该可以了解各个模型的优缺点,并且能够对每一组数据在特定模型下的不同表现做出合理解释,但是这个需要强大的数学功底,可惜我自己做不到。虽然我机器学习课程考了教学班第一97分,但是我自己知道考得好和学得好是两件交集并不算很大的事情,也知道自己的水平并不足以支撑自己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同时也去了解了关于AI方向求职的信息,才发现之前大家一窝蜂涌入的AI方向也并不像之前媒体渲染的那么强大,也并不是很多人的乌托邦,很多公司的AI算法岗位变得很难进,手握顶会文章可能才是入场券,早已不是很多年前有一些相关经验就可以轻松找到高薪工作的年代了。不过哪怕是现在我依旧认为AI是未来,我也认为这个领域依旧需要很厉害很厉害的人让AI更新迭代,我有幸身边有一些这样子很厉害很厉害的同学,不过我认为那里面并没有我的位置。
OK,那基本上决定了自己应该是去公司里面去做研发的岗位,我也觉得研发的岗位相对于机器学习或者深度学习算法的岗位要更多,并且研发和算法一样也都是不可或缺的。
NLP再见,这应该是2021年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
那么保研去什么实验室?
那么下一步保研要去哪里呢?于是便开始厚着脸皮去通过各种方式加上本校研究生学长学姐去依次了解各个实验室的情况。才发现校园里面可能有七八成的实验室都在做AI相关的研究,不管是相关或者不相关的方向现在都和AI相关了。可是这些学生毕业之后都会从事AI相关的工作吗?实验室里面的这些项目能落地吗?什么都要扯上AI是为了好发文章教授可以评职称学生可以毕业吗?我们社会上真的需要这么多做AI的人才吗?或者是像我这样子只会瞎调调参数根本不知道为啥出了结果的废柴真的可以吗?
后来和几个研究生学长去聊才发现一个普通平凡的工大计算机研究生的路线大概是学校里找一个不上不下的实验室,研一一年要有很多很多课去上,实验室或宽松或紧都不会放实习,大家去实验室的热情也不是很高,由于学制只有两年,研二一开学就面临着秋招找工作,所以大家都会早早地就开始做找工作的准备,然后研二直接秋招找工作,研二下去做一个毕业设计就可以直接毕业入职了。这和我想象中的研究生生活很不一样。
那我要不要也一样随波逐流找一个nlp实验室然后一边应付课题一边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刷题准备面试找工作上?不,我不想这样。如果能尽可能让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对口就再好不过了。可是如果未来想去做研发的话,这么多搞AI相关的实验室哪个是对口的呢?哪个实验室的研究和未来的工作能够大部分相关呢?
要不要转到软件工程?
一次偶然的巧合之下,突发奇想要不要研究生从计科转到一个软工的实验室,感觉软工那边的实验室可能相对于计科这边的实验室会多一些工程类的项目去做,对于之后找研发类型的工作可能会比较有帮助,于是便想到去学校里面曾将教过我软件构造的王忠杰老师(准确地讲是自己去蹭过课)那里读研,也厚着脸皮加了一些学长学姐,然后感觉老师那里可能比较严格比较push,但是心里想着如果和之后的就业方向一致的话push一些也没什么不好的,吧?
再后来就是春天开学后直接去找了老师去面谈,老师也非常爽快地想让我加入他的项目组,然后还推了一个学长来带我,那个学长是做微服务方向的,然后也给我推荐了一本书还有安排了一些小任务,老师想让我在春季学期尽快学会这些技术然后一到暑假就开始项目实战。
当然那个学期一直忙于找实习、做课设、刷绩点,所以就咕咕咕了……
备受打击的春季学期
由于秋季学期考试失利,所以对于保研来说,当时的绩点可能没有那么稳(可能是我自己太过谨慎,事实证明我被打脸,后来今年保研名额增加,然后通过竞赛超过我的同学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多,最后还是毫无悬念地保研了)所以不得不在大三下依旧去刷学分绩,数据库系统、信息检索这三门课一门比一门硬核,除了数据库系统,其他两门课课上讲得东西根本听不懂并且提不起兴趣,实验也是又多又难,不过好在最后还是熬过来了(尽管做了很大努力最后这学期依旧还是掉分了……)
互联网上信息的渲染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实习可能很重要,而工大由于地理位置因素还有研究生学制的因素,并不能像想象中那样子研究生就可以出去实习找工作,一个学长和我说找实习最佳的时间就是大三结束的时候,于是乎自己就在大三下的时候也去赶忙投了一些简历,阿里,字节,携程,想着尽可能在研究生之前就积攒一些实习经验补足这一块。
可是一边忙着学校里的课程,一边才开始匆匆准备实习的笔试面试让我一下子倍感压力,也让我头一次感受到了求职的艰辛。
由于准备匆忙加上自己基础不牢,面试的结果可想而知,我现在依然记得自己去面试字节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是去搞笑的,问自己的计网项目稍微一深挖就不知道回答什么了,然后好不容易问到了一个我准备过的面试题“java里面的hashmap具体是怎么实现的?”“由链表和红黑树构成,当数据量大于8的时候自动由链表变成红黑树”心里想着终于能答上来一道,后面那个面试官“你来解释解释为什么用红黑树不用AVL树?”我“不知道……可能是查询更快吧”(然而当时我心里其实根本早就忘记了AVL树是什么),最后面试官很无奈说那我们做一道算法题吧,然后自己憋了半天最后写出了一个跑不出正确结果的代码,面试官和我面面相觑,最后我只能抱歉地说浪费了您的时间。
那时突然想到了之前另一个学长和我说的一句话“那些能找到实习的同学哪怕不实习也能秋招找到工作”
再加上自己之前也咨询过一个研二学姐,那个学姐虽然也去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但是由于那里并不能转正,然后再找其他其他公司时候面试去问实习也是去问项目细节去看实习的含金量,所以就算是实验室的项目或者是实习的项目都是可以的,只要是真正有东西的项目企业不会不重视的。
而且也听说了很多实习做着杂活并没有转正结果浪费了暑假宝贵的准备秋招的时间的例子。
所以思想观念也从一开始的必须实习变成了后面辩证性地看待实习这件事情。
说起找实习经历,让我最感谢的是阿里巴巴国际站一面时候遇到的一个面试官大哥。
那天和那个面试官聊了好久好久,面试官也没有用刁钻的面试题来为难我,更多的是去问我项目中的思想还有自己的想法,后来在最后向面试官提问的环节我向他寻求一些对于在校期间技术方面的建议,很令我惊讶的是,这位面试官并没有像网上那些贩卖焦虑的营销号或者是刚刚入职的学长学姐一样说多刷算法题,多刷面经或者是多找实习,而是推心置腹地和我说,他在互联网行业这么多年(电话面试听声音感觉前辈已经三四十岁了)感觉在校期间最重要的还是比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这些最最基础的三板斧,不管是哪一波浪潮来了,不管是最一开始PC上面的互联网,还是后面移动端或者是现在的AI浪潮,最底层的那些东西都是不变的,所以在学校里面打下牢固的基础才是最最重要的,然后他说他面试校招生的时候感觉学生会有一个误区,就是比如去问计算机网络的时候倒是很多很多问题都能对答如流,问操作系统的时候也是可以对答如流,但是很多问题都是割裂的没有一个成体系的感觉,当在这个行业待久了就会知道这些计算机底层的知识其实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当你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起来的时候就是你真正有了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的时候。
真的真的很感谢很感谢那位愿意陪我电话面试唠一两个小时嗑的阿里面试官。
经过开学一个多月的彷徨,也咨询了形形色色的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去问正在找工作或者刚入职的学长学姐,他们会说一定一定要多找实习或者多刷题多背面经,问企业里比较资深的工程师的时候,他们会说一定要在学校里面打好扎实的计算机基础,问学校里面的教授或者导师,他们会说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而这项能力也是以后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
我想,可能是因为每个人的观点都是基于自身视角所给出的,每个人所经历的事情每个人所在的立场不一样自然会给出不同的结论。
但我逐渐认识到,学校的title大不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学历只是敲门砖罢了,工大的title足以叩开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绝大多数部门的大门了,后面表现如何,就真的真的只看自己的个人能力了。
而就是那些面试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多差,正如好友汪泽昊后来和我说的“不少工大计院的同学从一入学就开始做梦,直到某一瞬间梦醒了,可能是保研前,也可能是找实习的时候,也可能永远没醒过来,对于我来说是在今年保研前”,我想对于我自己来说,可能是春天找实习的时候,梦突然醒了,让自己真正意识到自己最应该做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将自己之前的坑都补全,而不是为自己能够保研而沾沾自喜。
这几年也有幸见过一些学校里真正厉害的大佬们,有的本科就早早进实验室开始做科研发出顶会文章,有的在各种竞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有的自己凭着兴趣去自己做很多小项目,有的绩点遥遥领先每年国奖拿到手软保送top2或华五,才慢慢意识到同一个学校里面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差距远远大于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而自己只是一个代码能力差的一比勉勉强强将绩点刷高捞了个保研的混子罢了。
不过哪怕是最终终于卷出来了,对于学校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还有评分机制还是有很多很多要吐槽的地方,自己虽然在大二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既然选择绩点优先的路的时候就要承受现在这样的结果(当时想着等到保研一结束的大四还有研究生阶段就要以能力为优先导向去学习,现在看来好在自己的去向也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但还是在前三年的学习历程中做了很多妥协,为了绩点做了很多我认为没有太多意义的事情,比如一个简简单单的实验报告为了写的好看专门去学latex,然后花一两天时间专门去写报告去排版(对就是之前我diss的那门机器学习课程,当然最后成绩确实是很好看),这些做法其实一直在我心里是嗤之以鼻的,但是为了绩点确确实实自己在大二大三这两年去将时间花在了这些事情上了。
作为一个绩点制度和以保研为导向的单一评价体系下的既得利益者反过来去说这个制度的种种不好,未免也挺滑稽的。
好在自己梦醒了,也有自知之明,也即将开启新的以提升自身能力为导向的阶段。
于是此时再去看保研保到什么地方,我便不像之前那样唯title论,而是觉得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似乎有机会圆梦南大
依旧还是大三下那个学期,有一次浏览南京大学软件学院的网站的时候,看到里面的实验室还有老师的简介,找到了一个研究方向和未来工作十分贴合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工程开发的项目,比如什么基于微服务的应用开发,部署及维护,熟练掌握docker,消息队列等技术……当看到这个的时候一下子就心动了,这不就是和以后后台开发之类的工作十分吻合的项目吗?而且了解到南软专硕只有两年而且必须去企业实习,我一下子就觉得如果为了硕士毕业就直接就业的话这个简直是完美的选择。
后来联系到了老师,而且非常幸运的是老师对于我也十分认可,在4月份就参加了一次对方实验室的面试,并且面试结果也还不错,所以从整个4月到7月都是一边努力准备期末考试保证能拿到保研资格,一边等着这边期末考试结束之后着手准备南软的夏令营,心里觉得这肯定是稳了,而且终于终于有机会圆梦南大,所以一直一直心里都很欣喜激动。
我心里之前想着既然南大软院的bar可能没有南大cs和ai那么高,觉得以自己的水平应该争取争取能优秀吧,结果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了,由于线上夏令营很多学生都采取了海投的策略,导致像我这种rank不算特别特别突出然后又没有什么科研的同学根本没有机会入营,更别提优营了。
当那天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自己有些惊讶,也有些难过,并且决定立马也改变策略,暑假认真准备专业课,然后冲预推免到九月的时候也要海投。可是后来才发现自己又天真了,很多学校夏令营招够了优秀营员以及足够长的waiting list之后便不再进行预推免,比如上交。
充满了焦虑、彷徨、迷茫、消沉的一个夏天
这个暑假其实很消沉。
保外前途渺茫,看着很多成绩+科研+竞赛样样全能的大佬们早就已经手握好多offer,自己却夏令营变成夏零营,预推免能否入营还依旧是个未知数。
保内早已错失良机,学校里比较好的实验室比较好的老师已经被立志留本校的同学早早抢去了名额,剩下的实验室还有导师自己其实都不太愿意去。
此时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
暑假里在自己身上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仿佛在某一个瞬间,自己突然对很多东西一下子都提不起兴趣了,不想学习,不想玩游戏,不想出去玩,不想社交不想参加饭局。暑假整个人处于一个能量很低气压很低的状态。
我也一直在想,外校的title,南大的情节,软件学院,专硕,java开发,这些到底值不值得我去花这么多精力和时间去争取?自己研究生阶段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了解到了TiDB这个分布式数据库产品还有PingCAP这家很cool的公司,看到数据库,分布式,高并发,存储引擎这些字眼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逐渐变得兴奋了起来。
依稀记得这种感觉之前只在我的身上出现过两次,一次是19年冬天学计算机系统看到段页式存储管理,一次是21年春天数据库系统课程上面当老师讲到缓冲池替换算法,并且自己联想到操作系统课程中相应的替换算法的时候,这可能就是之前阿里那位前辈所说的,融会贯通的一点点苗头了吧。
要不,研究生去做数据库吧?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心里产生。
后来就开始在网上搜集各种相关的前景,比如了解到了蚂蚁金服的OceanBase团队还有华为的Gauss团队都是技术水平极高的团队,也都在做着很cool的产品,虽然也有人说这个行业门槛高,想要做好很难很难,不过在这样的团队工作可以极大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在公司里面这个团队可能短期内并没有去做业务或者做类似王者这种手游挣钱,但是我自己觉得找工作并不能只盯着眼前的起薪,而更应该去看自己到公司的团队里面的成长空间,毕竟同一家公司里面组和组之间的差距可能比公司和公司的差距更大,而我更想去那种技术为导向的组而不是kpi为导向的业务的组。
本校恰好自己数据库系统的邹兆年老师就是在做数据库系统方面的研究,老师水平也很高,风评也很好,于是便萌发了自己想要跟着这个老师读研的想法,可惜由于已经太晚,老师那个实验室几乎已经招满了人,然后自己几个朋友之前去找这个老师也被婉拒了。
在假期的尾巴上,和爸爸妈妈沟通了我的想法,他们也表示十分支持我。
大概9月份开学之后,保研优先级便是
- 本校数据库组:在这个领域继续进行深耕,研究生要研究源码,要尝试自己做改进,认真做课题,然后毕业奔着几个大厂的数据库团队求职
- 南软软件工程组:由于是软件工程,所以拓展了技术广度,前端后端等等技术要争取样样精通,之后帮着导师做项目,自己刷实习,找后端前端这种业务开发类型的工作
- 本校放羊组:导师和实验室不怎么管,实验室研究的方向和找工作的方向也毫无关系,然后自己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自己去刷题刷面经准备秋招找工作
这次走之前爸爸跟我说,虽然爸爸不懂你们的专业,但是研究生一定一定要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啊,如果不喜欢的话会很苦恼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
开学之后便着手开始准备面试,投预推免,然后也一边准备去找本校的邹老师。
九月的第一个好消息是,把消息发给邹老师的时候老师约了我面谈,面谈的时候老师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和成绩单上面的照片不一样了(那个照片是18年入学拍的丑死了……),然后又说老师记得我上课时候很认真努力,最后成绩也很不错,老师非常耐心地给我介绍了他的研究方向,最后也很爽快地答应了我让我入组。
后来陆陆续续收到浙大初审没过,哈深初审没过的拒信,不过那已经关系不大了。
九月的第二个好消息是突然收到了南大初审通过准备面试的邮件,一时不知道是高兴还是什么情绪,终于之前的梦校如今和我只差一步之遥了,机会就摆在面前还是要试一下,先把选择权握在自己手上。
于是便又开始纠结工大or南大?算了准备面试先。
另一个转折点是在南软面试的时候,当我辛辛苦苦准备了计算机专业课基础知识的时候,发现那里只是考了八股文,自己准备了好久的DBMS中的缓冲池实现这个项目,面试的老师根本不care,还中途打断问我究竟做没做过什么项目,可能在那个软工的老师心里,只有做一个什么app或者上线一个什么什么系统才能称得上是一个项目吧。
面试体验极差,同时也让我明白了CS到SE其实已经算是跨专业,CS这边的东西至少那个老师看不上,而那边的项目在我眼里也没有数据库的项目更感兴趣。同时之前对于那个学院的各种担忧,比如一些网上看到的黑料,还有一些南大软院那里的朋友都和我说快逃等等诸如此类情感的在一个瞬间爆发了。
虽然几乎已经确定想要留在哈尔滨了,但还是多多少少有点不甘心也在最后还是有点纠结,后来第二天晚上和任一通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也和家里人打了好久电话,最终终于定下来要留在这里了,在这里继续在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深耕。
再后来,在填系统前一天收到了南大软院的offer,然后自己很坚定地放弃了,也给那边的老师发了很长的一段道歉信,鸽掉那边的老师也真的挺不好意思的(因为那个老师人真的超好真的真的特别不好意思)。
后来28号填系统报志愿,一个非常幸运的事情是,之前本校实验室只给我分配了一个专硕的名额,后来某个占着学硕名额的buaa的同学最后鸽掉了,我顺位最终拿到了0812学硕名额,也算是一个那天很幸运很开心的一件事情了。
在后来就是看着朋友圈和空间里面大家在晒去向和录取结果,清华的,北大的,清深的,上交的,浙大的,原本以为自己继续留在这里会不甘心,以为自己会像高考后那样很羡慕很眼红,但是惊奇的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心里很踏实很平静。
这里有自己很喜欢的方向,也有自己很喜欢的导师,实验室也是学校里面的头牌实验室之一,这里还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也有好多本科时期很好的朋友。
记得之前白鹭在朋友圈发过的一篇小作文里面说的一句“很难比较,每天坚持做三道解析几何,和经历失眠和焦虑后做出一次勇敢的选择,哪一个努力了更多”
可能经历了2021一整年的失眠和焦虑,最后终于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了许多。
下个阶段
保研结束之后,进了组,分了工位,然后邹老师还安排了一位特别热心负责技术水平也高的研二学长带我去完成一些基础可以上手的任务。
(插一句很有意思的事情,其实在填系统前一天晚上我很焦虑就给导师打了电话,其中向导师寻求大四还有研究生阶段的规划路线的建议的时候,老师给我的规划和我设想的理想中的研究生生活几乎一致,老师还推荐了一本书给我让我这学期学一下,很巧的是当我一搜发现,那本书之前就已经进了我当当网的购物车!)
下个阶段还要继续加油努力啊!还有好多好多东西要去学,还有好多好多坑还没有填。
写在最后
2021这一年对于我来说应该是非常非常特殊的一年,十分感谢一直在我身后支持我的爸爸妈妈,也十分感谢一直在我身边以各种方式默默陪着我的朋友们,有的在我非常迷茫的时候被我一通电话拉出来一打就是好久,有的朋友哪怕自己也在考研也愿意听我叨叨自己的焦虑并且也一点都没有觉得我是在凡尔赛,有的朋友总是在食堂吃完饭之后一起在操场遛弯聊天,也有的被我拉到学校旁的小清吧喝酒,也还有一些其他专业的朋友虽然不是太懂计算机专业里面的知识,但是也以其他的方式给予我源源不断的能量,比如有的朋友在我最低沉的那段日子里时不时地就拉我出来散心,拉我出来享受美食,也有的朋友关心我的去向和想法,也有的在那段日子里和我一同分享读书的心得和喜悦。在我最最煎熬的日子里(可能有时候我不愿意将太多负面情绪传递出来所以可能平时并不明显),你们的每一点关心和共情,或者是在我最低沉的时候给我传递来的一点点快乐和一点点能量,我都会记得,真的真的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