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

date
Jan 7, 2022
slug
xu-san-guan
status
Published
tags
Book
summary
看完《许三观卖血记》后的一些想法
type
Post
notion image
💡
有这样一个人,他不知道有个外国人叫亚里士多德,也不认识玫瑰,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他只有在自己生活的小城里行走才不会迷路。当然,和其他人一样,他也有一个家庭,有妻子和儿子;也和其他人一样,在别人面前显得有些自卑,而在自己的妻儿面前则是信心十足,所以他也就经常在家里骂骂咧咧。这个人头脑简单,虽然他睡着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当他醒着的时候,他也会追求平等,不过和那个雅各布-阿尔曼苏尔的臣民不一样,他才不会通过死亡去追求平等,他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当他的生活极其糟糕时,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他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摘自作者自序
昨晚一口气看完了《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看书时心情跌宕起伏,看过之后感触颇多,总觉得要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其实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不太喜欢许三观这个角色的。
或者说,很不理解。
“小笼包子两角四分,馄炖九分钱,话梅一角,糖果买了两次总计两角三分,西瓜半个有三斤四两花了一角七分,总共是八角三分钱……你什么时候嫁给我?“
刚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内心“???感情是这样算的吗?”
后来他去见许玉兰的父亲的时候说自己比许玉兰的男朋友挣得多而且结婚的钱已经准备好了,说孩子依旧姓许还能续上香火。我寻思着这许三观估计是要被打出来。结果老丈人竟然嘿嘿一笑答应了,我内心“?????“
或许从这个时候先入为主地对许三观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导致看书的前半截好多时候都对许三观没有太多好感,从而由此注意到了更多不喜欢的点。
比如:
当一乐被人们流言说是何小勇的儿子之后,许三观明明很喜欢这个儿子但是却“迫于流言“说自己不想”当乌龟被笑话“,之后便对一乐越来越刻薄,尤其出事之后干脆不认这个儿子了。
想必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一乐内心也很难过或者迷茫,同样也缺少一种身份认同。
书中有个细节,许玉兰每次叫一乐跑腿拿什么东西的时候,一乐总说”我不愿意“
”我不愿意“
”我不愿意“
我想。
一乐心里可能是怨恨自己的母亲吧,怨恨自己的母亲让自己成了所谓”野种“,而他自己也毫无办法,也不知如何面对。
弱小的他只能尽力地去讨好他的父亲。
”爹,我去借把椅子“
”爹,我替你扶住椅子“
”爹,你下来歇一会儿,喝一壶茶“
”爹,你下来歇一会儿,擦一把汗”
可是当出了事情之后三观还是让他去认何小勇为爹不认他这个儿子,之后他们全家去胜利饭店吃面条唯独不带一乐。
那晚一乐哭着大喊谁带我吃面条谁就是我亲爹。
我想那一刻一乐的内心是崩塌的。
真的真的好心疼一乐,他明明是无辜的,本应该享有和弟弟们一样的爱,但是却受不到一点点疼爱而是更多的区别对待。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甚至是气愤的,气愤许三观作为一个父亲的懦弱,为了所谓怕别人笑话他是乌龟,就对自己的儿子不管不顾,或者说干脆不认一乐是自己的儿子,更别提照顾自己儿子的内心感受了。所谓血缘关系真的比九年的感情更重要吗?所谓可笑的“不想被别人笑话”真的比自己至亲的内心世界更重要吗?为了面子不要里子了吗?
好在最后
许三观哪怕是嘴上骂骂咧咧的,还是背着一乐去了胜利饭店。
“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是的”
竟然出乎意料的看到了许三观身上温情的一面,仿佛他只是那种刀子嘴豆腐心的父亲,至此,我对许三观的印象仿佛有了一点点变化。
后来看到“人民公社”之类的字眼,我才发现这小说的故事是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我不能用自己现在的眼光或者观念去审视故事中的人物,结合时代背景还有当时的主流思想观念,将自己代入许三观,便一下子理解了他的处境,他的迷茫还有他的无奈。
再后来
个人的命运随着时代浮沉,生活的苦难接踵而至。
我看到了越来越多作为普通人在苦难的生活中散发出来的闪光点。
比如:
  • 许玉兰将平日里积攒下的钱和粮食一点点地计算着让家里度过饥荒
  • 许玉兰给粥里多加的那一勺糖
  • 苦中作乐用嘴炒菜,“今天我过生日,大家来尝尝我的爆炒猪肝吧”
  • “我来了”“我把菜藏在米饭下面”
  • “其实我和你们妈一样,都犯过生活错误。你们不要恨她……“
又比如是
三观为了让二乐调到城里而舍命去陪酒
一乐生病之后三观哪怕自己不要命了也要连续卖血筹钱救一乐,“我刚才哭是以为一乐死了,现在哭是看到一乐还活着……”第二回哭是喜极而泣还是因为背后有那么多辛酸不得而知。
还有周围那群邻里们,哪怕是平时互相骂着最恶毒的话,何小勇的遗孀还是在三观最需要钱的时候帮了一笔,哪怕是儿子被打得头破血流也没有记仇的方铁匠也是在一乐需要救命钱的时候二话不说拿出了钱。
今天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句评论“他们都是一些最普通的人,他们都在小事上计较,在大事上开明,嘴上恶毒,内心柔软。他们就是那些闲来没事就会诅咒你八辈子祖宗,却会在最关键的时刻拉你一把的人。”
嘴上恶毒,内心柔软,他们就是这样子的人啊。
或许我不应该像刚翻开书时候那样用自己的观念去评判他们,他们经历了我所没经历过的年代和苦难,也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并没有资格去批判他们。
看到最后那里,逐渐的感觉书中的角色们的形象都立体了起来。
在三观身上,在玉兰身上,我或多或少看到了一些长辈们的影子,他们或许是我的父亲母亲,或许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可能是大叔大伯,七小姑八大姨,他们总是刀子嘴豆腐心,不知道什么叫做情绪价值,他们不懂什么高深的学问,也没看过什么书,甚至有点愚昧,偶尔还有些自私,但是却有着很纯真的不加修饰的情感,他们可能并没有怎么谈过恋爱,但爱情却化作了平日里时不时的拌嘴,还有长久的陪伴。他们可能也是第一次当父亲母亲,不懂怎么教育孩子不懂怎么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爱便化作了高中起床后偷偷塞在书包里的面包,化作了大学后每次小心翼翼地询问是否在忙之后才打过来电话……
我想作者是善良的,给了这个故事一个美满的结局,一家人都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我不禁会想,如果放在现实中,真的会像小说里那样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吗?
在小时候经历了那样子的一个内心崩溃的夜晚,很难说是否给一乐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书中还有一些细节,小时候的三乐总是一个人玩,总是看水里的小鱼小虾,每次他想去参与哥哥们的事情或者父母的事情换来的总是一句又一句的“三乐,你走开”“三乐,你走开“,或许那个年代很多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是这样子的吧,可是向来如此就真的正确吗?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真的留下了创伤,他们可能要花一辈子来治愈自己。
不过好像很多作品中父亲的形象或者是生活中父亲的形象都是那种很坚强很严厉不愿轻易表露自己对孩子的爱,但是又真的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比如《入殓师》里面父亲临死前手中攥着的鹅卵石,《比海更深》里面电影开始时良多说“他临死都没看过我的作品”,电影结束时别人和他说“你父亲当时很开心给每个人都买了一本“,《柯达克罗姆胶卷》中那个老头子临死前一定要洗出来的那一卷胶卷,《步履不停》中父亲展开又故意揉皱的衣服,这些极其浓烈但是又极度克制的父爱,总是在最终知晓的那一刻深深地戳中了我的泪点。
作为父亲,对孩子的爱究竟是要细腻入微地体察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是像传统的父亲形象那样子坚强,现在的我还不知道。
 

© Jeremy Yang 2021 - 2024